康熙家的老八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凌昊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到宋代,随着食盐专卖制度的进一步强化,违禁制贩私盐的活动无论其规模还是其严重程度都发展到一个空前阶段,远非唐末、五代所能及,给宋代政治、经济以巨大影响。参与制贩私盐者不仅成份复杂,且人数众多,遍及各地。在福建路西部的上四州地区(建、剑、汀州及邵武军),"地险山僻,民以私贩(盐)为业者,十率五、六",即当地居民的百分之五、六十常年以贩私为生。江西、两广一带也有类似的情形,有时甚至整个村落的人都外出往返兴贩。史载:"赣、广间,(民)常以岁杪(年底)空聚落往返,号盐子。"北宋时,毗连西夏边境地带,边民"多阑出塞贩青白盐"入境,"虽严禁所不能止"。而河北代州宝兴军的民户也常"私市契丹骨堆渡及桃山盐"以食。四川地区由于井盐的熬制成本较高,情况较特殊,有关私盐的材料记载不多,但这不等于该地区就不存在私盐问题。事实上,还在北宋神宗熙宁年间就曾出现过"蜀盐私贩者众,禁不能止"的情势。至南宋时,随着赵开盐法的推行,川盐贩私问题也很严重了。

为了对抗官军的缉捕,私盐贩子往往结伙而行,除了几人、几十人、上百人一伙聚众贩盐外,好些地方动辄就是千百为群,持械贩私,如江西、福建等路的徽、严、衢、婺、建、剑、虔、吉诸州民户"动以千百为群,盗贩茶盐"。这还仅是陆路的情形,再看水路。南宋初年,浙江温州常有"私盐百余舰往来江中,杀掠商贾"。而在广南沿海,自北宋以来就常有大棹船往来海上,兴贩私盐,迄南宋不衰。宋高宗绍兴四年二月八日,监察御使广南宣谕明橐言:"臣自人广东界,闻大棹船危害不细。其大船至三十棹,小船不下十余棹,器杖锣鼓皆备。其始起于贩鬻私盐。力势既盛,遂至行劫。"宋代私盐之盛,不仅表现在广大乡村和一般州县城镇,到南宋时,就连行在临安(今杭州)城内外也是"私盐盛行"了。

可见,宋代私盐问题是唐末、五代的继续和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贩私活动的一个高峰。

自宋以降,历元、明而迄于清,可谓中国古代私盐最为泛滥的时期,亭户枭商官宦兵弁等制贩私盐的活动在宋代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呈现出愈演愈烈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清代的食盐贩私,"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区域之广,危害之烈,第积历代盐弊渊薮"。

元明清时期私盐的泛滥突出表现在:

一是贩私人数众多,结构复杂,贩私活动的地域广泛。元明清时期私盐活动的猖獗,就其涉及的人数和人员结构来看一如唐宋时期的情形,即人数众多,结构复杂,但在贩私活动的地域分布方面,则唐宋就不如元明清时期了。就前者而言,如元朝统一全国之初,江浙一带就有很多人卷入了制贩私盐的活动,官府仅在松江府上海县一地就先后捕获"盐徒五千"。到元朝中后期,随着朝政的日益腐败和民众生存条件的恶化。各地特别是沿江并海一带更是私盐公行了。明代前期,自江苏"仪真抵南京,沿江上下,自芜湖至湖广、江西等处,盐徒横行",这种情况到明末更为严重,发展到了"盐徒充斥,无处不闻"的地步。不少"贫穷老少男妇"也加入到了贩卖私盐的行列。如清朝苏南之苏州、松江、常州、镇江等地"老少男妇背负筐提之盐,接踵连肩,城乡村镇,沿途摆卖",此种现象不独江浙如此,就连"江广(江西、湖广)等处情形大致相同"。就私盐活动的区域分布来看,宋代虽然贩私活动也存在于各地,但以东南诸路海盐产销区为盛,而解盐和井盐产销区的私盐活动相对较少。元明清时期,不仅东南各省私盐问题一仍其旧,就是在宋时私盐问题尚不严重的湖广一带和川盐产销区也是私盐盛行了。清朝雍正时就有人指出:"湖广之川私、粤私为害更甚。"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康熙家的老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