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古韵:《诗经》读解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苍 梧

主角: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但是,历代学者如唐代孔颖达、宋代朱熹、清代方玉润等,对孔子删诗说均持怀疑态度。如方玉润在《诗经原始》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

且孔子未生之前,《三百》之编已旧,孔子既生而后,《三百》之名未更。吴公子季札来鲁观乐,《诗》之篇次悉与今同。(惟《豳》次《齐》,《秦》又次《豳》,小异),其时孔子年甫八岁。迨杏坛社教,恒雅言《诗》,一则曰“诗三百”,再则曰“诵诗三百”,未闻有“三千”说也。厥后自卫反鲁,年近七十。乐传既久,未免残缺失次,不能不与乐官师挚辈审其音而定正之,又何尝有删《诗》说 哉?

方玉润通过文献和史实的梳理,认为孔子不可能完成删诗的工作。吴公子季札到鲁国时,乐工演奏了《诗经》,其中的十五国名和风、雅、颂的次序与我们今天所见的《诗经》基本一致。也就是说,吴公子观乐时,《诗经》的篇次已经固定了,音乐也配上了。而那一年孔子才八岁。八岁孩童怎么能完成“合于礼义”的删诗之重任呢?这成为否定“孔子删诗”说最为有力的证 据。

那么,孔子在《诗经》的成书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根据现有材料,一般认为:在孔子时代,《诗经》已经编订完毕,并已经配上了音乐,但孔子进行过正乐工作。正如《论语·子罕》记载,“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 所。’”

总的来说,根据古人的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的有两点。首先,《诗经》中的作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民间,即采诗官采集而来的,这些诗篇多保存于《国风》中,它的作者是普通老百姓。不过,这些采自民间的诗歌需要经过乐官的配乐,才能演奏给天子听。或许老百姓的诗歌也是有音乐的,但也需要经过乐官的调整,因为音乐是身份的象征,天子乐和民间乐是不一样的。《诗经》作品的第二个来源是当时的公卿贵族创作的诗歌,这些诗篇主要见于《雅》和《颂》,其作者是贵族知识分子,它们的最后成形需要经过乐官配乐。

其次,《诗经》的编订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采诗官采诗、公卿贵族献诗,这些诗歌经过乐官配上音乐之后,最后都将演奏给天子听。从采诗观风俗的目的来看,所采之诗必然是非常多的。采集来的诗也不是直接演奏给天子听,还必须经过乐官配乐,乐官在《诗经》的成书过程中的作用不可忽视。但是,采诗、献诗及乐官配乐所定的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了讹误,孔子在教授的过程进行过某些正乐工作,从而有了孔子“删诗”之说,至于孔子究竟是删除整首诗,还是删除某句诗,或是删除某些文字,具体情况不得而知。

总之,经过采诗、献诗、配乐、正乐等漫长的发展过程,《诗经》成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是有目无辞的,包括:《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伍》《由仪》。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唯美古韵:《诗经》读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