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 书库> 湿地锦年

湿地锦年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佚名

主角:盘锦冯唐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二界沟的民谣和民间故事就像海滩上生长的翅碱蓬一样,追逐大海,随风而长。几乎每个二界沟人都能随口唱出一两首渔歌,说出一两段民谣,讲出几段渔雁故事。二界沟的刘则亭老先生整理、挖掘出上千个古渔雁民间故事,我在刘则亭老先生的《渔家的传说》《辽东湾的传说》《渔村史》《海湾传说》《渔家风物民俗史话》等书中读到过这些精彩故事。土生土长的二界沟小伙子袁野也不例外,他随手指着南面的一片海滩告诉我,文蛤滩南面有片滩涂叫铁锚岗,传说是二界沟的一个小渔夫海娃变的。他说海娃自小腿脚勤,记性好又聪明,村里的长者吩咐他挨船挨户征集海口点灯笼标的油。规定一船一两,一户一两,得征集油五千两,才够一年灯笼标用油,多一滴有余,少一滴不够。不多日子,海娃将五千两油集齐,整整装满几大缸。当晚,海娃乘人不备,往自家锅里多放了两勺油。就在那一年海上渔事将要结束的一个夜晚,灯笼标断油灯熄,进港渔船失去灯笼标指引,脱锚失事遇难。海娃没想到自己一时小贪,酿下大祸,非常痛悔,遂被罚到南滩做一只铁锚,五年期满才能回家。海娃兢兢业业坚守着岗位,救助往来渔船。就在五年期满之际,遇上海盗抢劫渔女,海娃不顾回家期限,死死拖住海盗船,救下渔女。结果,海娃因耽误回家期限,化成一只铁锚,世世守卫他的文蛤滩,后来,人们为纪念海娃把文蛤滩南端起名“铁锚岗”。袁野指着海滩南端一片影影绰绰凸起的陆地,告诉我,那就是铁锚岗。

在袁野的引领下,我沿着街路细细寻觅当年渔雁的踪迹。据袁野介绍,当初这些街路都是不存在的,都是浅滩渔场,早期水雁、陆雁都曾在这里生活。顺着街道慢慢走,不时停下脚步听居民说一段渔雁故事传说,眼前浮现从其他河口候鸟一样迁徙而来的渔雁人家,他们披星戴月,沐风栉雨,摇着船,拖儿带女,携带全部家当涌入辽东湾,以捕捞丰厚鱼虾或以服务捕捞业为行当,追逐着洄游的鱼虾,候鸟一样生产生活,并代代相传。那个年代,二界沟没有柏油马路,整个渔雁部落都铺满了厚厚的蛤蜊壳作为街路。在冥想中低下头来,目光不时为脚下的蛤蜊壳吸引,捡拾起来,那老旧斑驳的蛤蜊壳,不知道为哪代渔雁所遗落还是被近代渔民遗弃,顿时产生时空穿越的错觉。

辽河这条巨龙在入海时渐次摆尾,不经意地成全和失落了一些地界,如牛庄、海城、田庄台、二界沟、营口等,随着海岸线渐退,二界沟拥有了便于出入辽东湾的地利,成为关内外渔民的落脚点和聚居地。在以世纪为单位流转的漫长岁月中,人类远祖逐渐摸索出了规律,知道了这一处河口何时封冻,那一处河口又几时开化,于是他们有规律地在各个入海河口(据《辽宁地域文化通览》一书记载,中国有一千八百多个天然入海河口)之间往来穿梭,追逐着变幻的四季,追逐着洄游的鱼虾。据说,明代二界沟一带就有渔民栖息,那在阳光下晶莹了三百多年的蛤蜊壳文化遗存,让人不自主地想到渔雁先民的荣光。在刘则亭老人的住处和张清华造船厂,我看到一排排的捻船、压舱石和锚;在传统的渔家开海节仪式上,我看到大秧歌、渔家号子、渔家祭祀、顺风旗等传统的渔雁文化符号,这些渔雁文化元素正破除岁月的尘封,向我们走来,引导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走进渔雁部落。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湿地锦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