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1东方朔董仲舒_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1章节

发布时间:2023-10-24 编辑:小编

董仲舒如此为汉武帝费心费力,汉武帝重用他了吗?没有,当汉武帝有了《天人三策》的治国良方后,他就把这位目不窥园的书呆子踹到一边了。但他又不好让董仲舒一边凉快着,于是,汉武帝想了个绝妙的招儿,把董仲舒弄到江都王那里去当国相了。这是一种说法。

另外一种说法,是汉武帝出于无奈。因为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伤害了皇权,再加上他同主父偃、田蚡、公孙弘等重臣的关系不合,汉武帝为了朝廷的和谐发展,无奈将他外调做一个边远之国的国相。

汉武帝甚为喜欢《天人三策》,于是决定重用董仲舒。但是,有个叫公孙弘的人就不乐意了。为什么公孙弘不乐意呢?说到底还是文人之间的通病——文人相轻所致。这个公孙弘是个“老学生”,他小时候没有读过书,直到40岁的时候才开始读书。而董仲舒呢?从小就开始读书,读得还不错。那董仲舒的才学肯定远远高于公孙弘。换句话说,公孙弘心里很清楚,自己怎么也是比不上董仲舒的。按理说,这也没什么问题,谁叫你不如人家董仲舒呢?但问题是这个公孙弘偏偏不这么认为,他心里嫉妒啊!嫉妒自己的学问不如董仲舒,害怕有一天董仲舒会官居自己头上,这是一点。另外一点,董仲舒认为公孙弘的品行有问题,如此一来,公孙弘更是怀恨在心。就是因为这两点,公孙弘就要置董仲舒于死地。

汉武帝自然不希望董仲舒死于政治斗争与私人斗争的漩涡中,这也是他不重用董仲舒的重要原因。此外,就算汉武帝不重用董仲舒为大汉的国相,那个公孙弘依然不会放过董仲舒,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公孙弘就是一个奸诈至极的人,为了自己的权益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可谓是机关算尽。那么,公孙弘想了个什么狠招呢?

借刀杀人,这招可狠着呢!在《孙子兵法》的三十六计中就有这一招,公孙弘可能觉得在才学上怎么也是比不上董仲舒的,所以他就想着从其它的方面下狠功夫。估计公孙弘这老儿将《孙子兵法》作为了自己的枕边书,潜心钻研呢!于是,公孙弘就跟汉武帝提了一个建议:说董仲舒,董大学士是胶西王国相的惟一合适人选。这个胶西王是谁呢?就是前面提到的江都王,在“七国之乱”后才改为胶西王的。

胶西王是汉武帝的哥哥,名叫刘端。按理说,到一个诸侯国当国相也没什么好奇怪的,但这个胶西王非同一般,他是一个很残暴的人,这也是公孙弘要跟汉武帝建议让董仲舒去那里当国相的原因——方便实施借刀杀人之计。那么,胶西王到底坏到什么地步呢?他坏到不顾汉朝律法,随意杀人,弄得很多人都对他恨之入骨,多次联名告他,希望能严惩。汉武帝念在兄弟情谊的份上,不忍心杀他。但又不能不顾汉朝的律法和告他之人的意愿,于是汉武帝就想了一个招,把胶西国的领土给削减了一半。原以为这下胶西王应该有收敛了,但这个胶西王不但不买账,反而更加出格。出格到什么程度呢?你这个当弟弟的不是要削减我的领土吗?好,我就来个什么都不管,反正“无官一身轻”,我给你玩失踪,让你干着急,找不到我。都说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家伙可是坏到极点了,弄得胶西王国的很多事务处理不了。这还不算,他还故意让仓库里的储备烂掉,随意找个什么罪名将汉武帝派来的官员给杀了,实在找不出罪名的就给毒死。弄得很多人都不敢去胶西王那里做官了。这可把汉武帝气坏了,但也拿他没法。

后续精彩内容,点击下方关注我们,回复书名即可阅读!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1东方朔董仲舒_心行:中国知识精英的那点心事儿1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