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来源:网络

状态:连载中

作者:张振鹏

主角:李耳孙武

微信阅读


精彩内容阅读

半夜,是指夜里的12点左右;三更,是指夜里11点至1点。更,是量词,是夜间计时的单位。中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故称为五更。

在汉代,皇宫里都要指派人值夜,每个晚上分五班轮换,值更人按时辰敲木筒,这叫“打更”。后来,“五更”逐渐演变为代表夜间的名词。“半夜三更”相当于现代计时的夜里11点至凌晨1点,其时夜色正浓,万籁俱寂,正是人们熟睡的时候。

三九的由来

中国习惯以冬至日作为“数九寒天”的开始,以后每隔九天为一阶段,共九个九,八十一天。人们常说:“数九寒天,冷在三九。”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虽然白天最短,地面得到的太阳热量最少,但是地面日热量收支逆差尚未达到最大值。冬至之后,地面日热量收支仍处在逆差状况,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三九”时节,地面总热量收支逆差达到最大值。由于空气的温度主要受地温的影响,这就导致了“三九”时节气温最低的天气现象。

三伏的由来

伏是隐藏的意思。《史记》中记载:“伏者,隐伏避盛夏也。”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夏天非常热,人们便把夏解热毒的酷热日子称为“伏天”。

中国从公元前776年至今,流行“干支纪日法”,即用天干和地支60组不同名称记日子,有庚字的日子称为庚日。秦汉时代,人们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于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为三伏。这样,三伏就有了固定的日期。

三伏是怎样确定的

三伏,是中国旧历中一年内最热时期的表达形式,是初伏(头伏)、中伏(二伏)和末伏(三伏)的总称。初伏的第一日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的第一日是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的第一日是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

伏期开始称交伏(入伏),伏期结束称出伏。初伏和末伏固定是10日,中伏有的年份10日,有的年份20日。中伏天数的长短,主要根据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的到来时间的早晚来确定。一般情况下,7月28日以前交伏,中伏就是20日;7月29日交伏,中伏就是10日。

朔、望分别是什么

月亮是围绕地球公转的,月亮公转一圈就是农历的一个月。月亮每公转一圈,都会有一个位置正好与地球、太阳在同一直线上。当月亮、地球和太阳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和太阳在同一侧时,正对地球的是月球阴暗的一面,地球上的人什么也看不见,这种月相称为“朔月”,又称“新月”,每月的农历初一出现。当月亮、地球和太阳在同一直线上,并且月亮和太阳位于地球两侧时,正对地球的是月球全明的一面,地球上的人可以看见完整的圆盘,这种月相称为“望月”,又称“满月”,每月的农历十五、十六出现。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库> 不可不知的文史知识(中国篇)
返回顶部